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中国社会报)
2025年9月5日,第十个“中华慈善日”如约而至。翻开江苏省苏州市的地名图谱,范庄前的义庄善念、菉葭巷的药香书声、桂和坊的济困暖意、博济泉的便民初心、新福路的助老扶幼……每一个地名背后,都藏着一段慈善往事——有的跨越千年,沉淀着历史的温度;有的温暖当下,承载着时代的善意。它们将仁爱、互助、济困的美德,悄然刻进城市的血脉。
范庄前:义庄遗泽,承八百年善脉
在人民路与河沿下塘之间,有条长348米、宽3米的东西走向古巷“范庄前”,它承载着中国慈善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印记。这条巷子原称“芝草营巷”,因北宋名臣范仲淹在此创办“范氏义庄”,更名为“范庄前”,且这一名称沿用至今。
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花甲之年的范仲淹在第三次被贬后,仍心系族人。他以苏州祖宅为基础,捐出1000多亩田地作为“族田”,创立范氏义庄。这并非单纯的宗族互助,而是中国史料记载中首个非宗教、非官办的民间慈善机构,为贫困族人提供口粮、衣料,补贴婚丧开支,资助族中子弟参加科举考试,还允许族人借住房屋、借贷周转;更附设义学,供族中贫困子弟免费读书。范仲淹亲自订立章程,规范义庄运作;他去世后,次子范纯仁、三子范纯礼接续增补规条,后世范氏子孙也屡有捐助。即便历经朝代更迭与战乱,义庄仍顽强存续,至清代宣统年间,族田已增至5300亩,其运作依旧井然,前后延续八百余年,堪称中国慈善史上的一段佳话。
展开剩余76%如今的范庄前32号,是苏州市景范中学——“景范”二字,即取景仰范仲淹精神之意。这里虽已改建为新式校舍,却仍留存着义庄的珍贵遗存:旧时祭祀范仲淹的享堂,是原范文正公祠的主体建筑,苏式彩绘的痕迹亦依稀可辨;大门东首的石库门上,“有唐故址”的砖额静静矗立。曾几何时,义庄门前还有一座高约8米的“先忧后乐坊”,坊上镌刻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后来不幸损毁。1963年,范氏义庄旧址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又升格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这份跨越千年的善念,至今仍被郑重守护。
菉葭巷:药香书声,蕴三百年善行暖意
平江路旁的菉葭巷,东接平江路、西至临顿路,长415米、宽5米。1958年巷旁河道被填、道路拓宽后,这条巷子虽少了几分水巷柔情,却仍留存着三百年的慈善暖意。菉葭巷曾名“陆家巷”,相传因陆氏族人在此居住而得名,后更名为“菉葭巷”。巷内旧时的天宫寺旁,曾先后有两座慈善机构——“仁寿堂”与“周急代赊局”。
清乾隆十年(1745年),乡绅朱楫等人倡议修建“仁寿堂”,蒋重光、汪虞炳等乡绅纷纷助力促成。这座机构分工明确:东厢专司“施医赠药”,为无力求医的百姓免费诊疗、赠药;西厢设义塾,供贫困孩童读书识字。一时间,巷内药香袅袅、书声琅琅,仁爱关怀与文化教化在此并行。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地方士绅董国华、程仁藻、潘遵祁等人共同捐资创办“周急代赊局”,专门帮扶无力操办丧事的家庭。局中备有丧葬所需,让逝者能体面走完最后一程。清代学者顾震涛在《吴门表隐》中记载了这些善举,让后人得以知晓,这条小巷曾如何用细致的关怀抚慰着生者的哀伤。
如今,菉葭巷31号是苏州佛教居士林,虽功能已变迁,但“菉葭”这个巷名,仍延续着三百年的善意——那些施药办学、助人行孝的故事,早已成为巷陌深处的记忆底色。
桂和坊:小巷深处,以善意守护困难家庭
干将西路北侧的桂和坊,全长不过200余米,巷名却藏着美好的寓意:“桂”取吉祥之意,“和”含和谐之蕴。这条低调的小巷,因清代“种善局”的存在,成了苏州极具人文关怀的角落之一——它以善意守护贫困家庭,为生命最后一程提供安顿。
清同治六年(1867年),本地乡贤端木灿澄在此创立“种善局”,核心善举是“施棺代葬”:凡无力置办棺木的贫困家庭,均免费提供棺木并协助安葬。除此之外,局中还为饥民施粥、为流浪者提供临时居所;更设立义学,教授邻里子弟读书识字,将“善”从“济困”延伸到“育人”。
“种善局”的经费来源,亦透着民间慈善的温度:清政府每年拨给部分银两,其余则依赖乡绅自愿捐助。没有轰轰烈烈的声势,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乡绅们用细致的安排,让“慎终追远、仁爱济世”的美德,在小巷里落地生根。如今,“种善局”虽已不复存在,但“桂和坊”的名字,仍在诉说着那段尊重生命、温暖人心的往事。
博济泉:一眼古井,映小善大爱的初心
古吴路36号门前,一口花岗石八角古井静静伫立。井圈上“博济泉”三字,及“光绪戊申年自治局官开”的刻文,虽历经风雨侵蚀,仍清晰可辨。这口不起眼的古井,藏着古人“博施济众”的朴素初心,亦诠释了“慈善不在大小,而在有心”的真谛。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提倡“立宪与自治”,苏州成立江苏省地方自治筹备办事处。当时,周边居民面临日常取水困难,自治局遂组织开凿此井,并取《论语》中“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之意,命名为“博济泉”。据记载,这口井当年惠及周边三百余户人家:清晨时分,居民提桶排队取水,井沿边的欢声笑语,成了老苏州记忆中的温情一景。如今,自来水早已入户,井水不再作为日常用水,但井栏依旧伫立在原地,宛如一面明镜,映照出古人“为民谋利、广施恩泽”的朴素初心。它默默提醒着每一个经过的人:一口井、一份便利,只要怀揣善意,便是温暖人心的善举。
新福路:新时代,让慈善成为日常
在相城区太平街道,一条崭新的柏油马路“新福路”,为苏州地名中的慈善故事增添了“现代坐标”。这里是苏州市社会福利总院新址,也是孤残儿童、失能老人的“温馨家园”。
不同于古代的义庄、善堂,社会福利总院依托现代化设施,为特殊群体提供专业服务:为孤残儿童提供医疗、教育、康复全方位支持,助力他们健康成长;为失能老人提供照料、护理等贴心服务,让他们安享晚年。如今,“新福路”的名字会出现在公交站名里,也会印在孩子们的新家门牌号上——慈善已成为触手可及的生活日常。
从范庄前的千年义庄,到新福路的社会福利总院;从博济泉的便民取水,再到遍布城乡的救助体系,苏州的慈善文化藏在地名里,流淌在生活中,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温暖。这些地名,犹如一根根细线,串联起自古代传承至今的慈善文化,诉说着苏州的人文厚度与民生温度。(张路曦 余 嘉)
发布于:北京市配资网之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