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王都安)2025年9月12日,贵州省院士创新团队工作站(贵州省科学家工作站)第二届健康酿造技术研讨会在贵阳召开。会议通报了部分成果已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还讨论了下一个年度的研发与成果转化重点计划。
会议现场
该工作站核心专家康颖倩教授系统汇报了前期研究成果并部署下一步工作。杨涛教授在听取团队汇报后,对研究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将脑电技术应用于白酒监测系统,通过分析饮酒人群健康数据深化酿造研究。
康颖倩指出,工作站已全面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在健康因子富集调控技术上,团队成功筛选出32株功能性菌株,完成14株菌株的高温驯化及18株代谢物检测。液态与固态高温曲研制取得关键进展:2种古方固态高温曲使健康因子提高35%,有害成分降低70%,并首次实现零甲醇酱酒突破;5种液态高温曲应用于制曲、堆积和窖内发酵环节,展现出显著调控潜力。
在酒体结构研究方面,团队借助傅里叶-拉曼光谱和液态纳米组装技术,解析了贵州3种名优酒中“类环二肽-异戊二烯基团”形成的轻聚态结构,开发出能精确编辑酒体结构的智能系统。建成的7种名优酒分子识别数据库促进品质提升32%。贵研智能调酒大模型已录入超百万条酒体结构健康结构大数据,在行业内居前,正计划通过贵阳科技云平台推广。
康颖倩表示,下一步将重点推进双高曲生产验证、10家名优酒体结构谱系建设,力争健康风味品质再提升30%,实现2800万元销售收入。同时要着力解决高端跨学科人才引进难、省外科研合作机制待深化等问题。
工作站团队成员毛玲分享《酱香型白酒健康因子富集调控关键技术》
研讨会上,院士团队工作站负责人李小兵在《酒的傅里叶-拉曼光谱分析》报告中解析了贵州酱酒“四高三长”工艺的科学内核,提出温度、酸度、水份、酒度四条关键酿造技术管理曲线,提高贵州酱酒酿造技术工艺水平。指出分子组装图谱技术正推动酒业向智能化、精准化变革;团队成员毛玲阐述了健康因子富集技术路径,通过菌株配伍与电化学智能滴灌系统实现精准调控;团队成员张功友设计了集成气体传感器阵列的白酒有害成分快速检测系统,可在1分钟内检测甲醛、甲醇等有害物;团队成员李孝根则以“酿造零甲醇酱酒”为题,从甲醇危害性、菌株选育、蒸馏优化等角度系统阐述技术原理,进一步验证了健康酿造路线的科学性。
目前工作站已形成“院士+团队+企业”的协同创新模式,整合了上海交大、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科研力量。未来将持续攻坚健康酿造关键技术,为打造国家级创新平台奠定基础,助推贵州酱酒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一审:李 刚
二审:王都安
三审:段 洪
配资网之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