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洛夫·拉希多维奇·拉希多夫是乌兹别克斯坦最高苏维埃主席,也是苏联历史上最大的贪腐案件——“棉花案”的核心人物。他长达十年的贪污行为给苏联带来了超过30亿卢布的经济损失,这场腐败丑闻引发了苏联民众的广泛愤怒,并被认为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他的腐败行为还严重拖累了苏联轻工业的发展。然而,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在乌兹别克斯坦国内,拉希多夫却被视为民族英雄,当地不仅努力恢复他的名誉,还特别为他树立了纪念雕像。这样一位严重损害国家利益的大贪官,为何会获得如此特殊的待遇呢?
乌兹别克斯坦是在苏联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共和国,建国之后迅速融入苏联体系,成为其15个加盟共和国之一。在苏联的大力扶持下,乌兹别克斯坦的工业和农业都取得了显著发展,整个国家普遍支持苏维埃政权。尤其是在二战期间,乌兹别克斯坦为保卫苏联贡献巨大,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军事物资,还动员了大约150万的青壮年参战,展现了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二战结束后,乌兹别克斯坦在苏联的领导下,大力发展棉花种植业。乌兹别克斯坦本身气候极为适合棉花生长——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夏季漫长,阳光充足,昼夜温差显著,这些条件促使棉花成为该国最重要的农业支柱。因其棉花产量巨大,乌兹别克斯坦也因此获得了“白金之国”的美誉。
1959年3月,拉希多夫被推选为乌兹别克斯坦最高苏维埃主席。拉希多夫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家境贫寒,家中大多数成员都未受过教育。在苏联实行免费教育政策后,他才有机会接受系统学习。毕业后,他进入《列宁道路报》工作,凭借卓越的能力,迅速升任该报总编辑。
展开剩余82%二战期间,正值青壮年的拉希多夫响应国家号召,参加了卫国战争,直至前线负伤后返回乌兹别克斯坦。凭借战功和党员身份,他被任命为撒马尔罕州的州委书记。同时,由于他在文学界的广泛影响力,他还担任了乌兹别克斯坦作家协会主席这一重要职务。
拉希多夫能够成为乌兹别克斯坦最高苏维埃主席,与他深谙苏联政治体系有极大关联。那时,苏联纺织业和军工产业对棉花的需求逐年攀升。为了满足中央的工业需求,拉希多夫在乌兹别克斯坦掀起了大规模的棉花种植热潮。各地集体农庄响应号召,纷纷清除其他农作物,将所有灌溉土地全部种上棉花。
每逢棉花收获季节,整个社会上下都投入到采摘工作中。工厂停工,学校停课,甚至公务员也暂停工作,这种全社会参与的景象常常持续数日。尽管农业结构失衡,乌兹别克斯坦的棉花产量却年年增长,不久便占据了苏联全国棉花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拉希多夫因种植棉花的贡献获得了勃列日涅夫的赏识和重用,随后被任命为乌兹别克斯坦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
到1975年,乌兹别克斯坦的棉花总产量达到400万吨,引发全国轰动。拉希多夫因此获得“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的荣誉称号。在苏共25大全体会议上,他激昂地承诺下一年棉花产量将达到500万吨。勃列日涅夫听后兴奋回应:“600万吨,怎么样?”拉希多夫毫不犹豫地拍胸脯保证:“没问题。”会场掌声雷动,持续了很久才平息。
但现实却极不乐观。根据当时乌兹别克斯坦的耕地面积和农业技术水平,400万吨的产量已属奇迹,根本不可能达到500万吨,更遑论600万吨。尽管如此,拉希多夫为维护个人前途和讨好勃列日涅夫,决心一定要兑现承诺。
此时,列宁农场场长阿德洛夫给了拉希多夫一个“妙计”——通过虚报数据来造假。阿德洛夫比拉希多夫年轻八岁,出身于曾因“大清洗”被捕杀害父亲的家庭。虽然家世曾一度受人歧视,但60年代父亲获平反,他凭借卓越表现入党并上大学,后来被任命为列宁农场场长。
阿德洛夫管辖的列宁农场涵盖14个集体农庄,拥有超过4万名职工。他上任后致力于提升农业产量,取得显著成果,因此深受拉希多夫重用。但阿德洛夫为人霸道且手段残酷,常用私刑威胁职工,导致死伤事件频发。因恐惧无人举报,他的行为愈发猖獗。除了虐待职工,他还经常虚报产量,凭借这一手段,他不仅成为全国模范,还三次荣获列宁勋章,甚至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
为了完成棉花产量500万吨的目标,阿德洛夫将其虚报经验传授给全国各州农场,带动各地纷纷效仿虚报。各州再将虚假数据汇总报给乌兹别克斯坦政府,后者统一上报苏联中央。尽管苏联政府派员核查,但地方政府早有应对之策:比如加大运输损耗,掺杂假棉花,甚至掺入石块和砖头以增加重量。
这些粗糙伎俩难以彻底欺骗苏联官员,但因贿赂泛滥,调查人员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苏联实行计划经济,拨款依据报送产量,乌兹别克斯坦政府则将实际产量款支付给农场,剩余款项流入地方“私房钱”。
依靠这一套弄虚作假手段,拉希多夫不仅“完成”了年产500万吨的目标,甚至超额完成600万吨的虚假产量,使乌兹别克斯坦荣登世界最大棉花生产国宝座。勃列日涅夫对此感到自豪,并提议将拉希多夫选入政治局,且再授予他“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
1975至1985年间,乌兹别克斯坦及苏联各级官员纷纷参与棉花产量造假,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腐败链条。棉花上缴前,乌兹别克斯坦官员会向苏联主管官员赠送名贵特产和巨额贿赂。伪劣棉花送入苏联各加工厂,厂长也会收取封口费,且为应付任务,多用“仓库失火”等借口掩盖损失。如此一来,所有相关官员皆从虚报中获益,拉希多夫也因此成为官场宠儿。
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克格勃出身的安德罗波夫接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他迅速推行经济改革,严厉打击腐败,拉希多夫主导的棉花案成为首要打击目标。恰逢布哈拉州一妇女举报内务局反贪处长穆扎法罗夫索贿1000卢布,安德罗波夫下令克格勃调查。调查组在穆扎法罗夫家搜出130万卢布和大量珠宝,令人大吃一惊。
面对铁证,穆扎法罗夫选择坦白,并检举了更多涉案官员,揭露的腐败范围之广、金额之大震惊全国。安德罗波夫成立专案组,首先调查拉希多夫和布哈拉州党委书记卡里莫夫。鉴于拉希多夫身份重要,组织部部长利加乔夫与其严肃谈话。不久后,拉希多夫选择自杀结束生命。
拉希多夫死后,调查仍在继续。但安德罗波夫仅执政15个月便去世,继任者契尔年科因健康状况不佳且保护官员利益,暂缓了调查。直到戈尔巴乔夫上台,为树立廉洁形象,再次启动全面调查。最终乌兹别克斯坦10名州长被免职,5人因严重罪行被捕入狱,棉纺工业部长乌斯曼诺夫被枪决,500多名农场及工厂负责人被查处。
阿德洛夫未能逃脱法律制裁,尽管曾试图贿赂办案人员,但他们不为所动,将其投入监狱。苏联政府内相关责任官员也纷纷落马,甚至勃列日涅夫女婿因涉案金额巨大被调查撤职。据统计,全国有约2.7万人因棉花案被捕,其中包括3名政治局委员和100余名省部级官员,另有4名内务部官员因畏罪自杀。
然而,戈尔巴乔夫推行“民主与新思维”改革,强调公开与民主,部分利益受损高层开始指责专案组执法不公,称其刑讯逼供、威逼利诱,甚至将调查形容为斯大林时代的“肃反”复辟。乌兹别克斯坦民主派借机煽动民族情绪,推动独立呼声。为稳固权力,戈尔巴乔夫最终转而打压专案组,导致许多被查官员获得释放。专案负责人戈德良和伊万诺夫则被追究刑事责任,开除党籍和公职。
戈尔巴乔夫的做法激励了地方民主派,进一步加剧乌兹别克斯坦对苏联中央政府的不满。苏联解体后,乌兹别克斯坦宣布独立,新任总统卡里莫夫立刻赦免了所有因棉花案受罚人员。尽管拉希多夫通过棉花案贪腐超过30亿卢布,但他将大部分赃款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地铁、医院、学校和道路,极大改善了乌兹别克斯坦的城市面貌。
因此,在乌兹别克斯坦民众眼中,拉希多夫不再是贪官,而是一位民族英雄。时任总统卡里莫夫顺应民意,不仅恢复了拉希多夫的名誉,还在塔什干市中心广场为他树立了雕像,供人民纪念这位“功绩卓著”的领导者。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网之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