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巧克力囊肿常让女性心生疑惑:这究竟是不是肿瘤?从医学定义来看,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肿瘤,而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特殊表现。当原本应生长在子宫腔内的内膜组织,异位到卵巢并周期性出血,就会形成充满暗褐色陈旧性血液的囊肿,因其外观类似融化的巧克力而得名。了解这种疾病的本质、特点及危害,对正确认识和应对至关重要。
从病理本质来看,卵巢巧克力囊肿与肿瘤有着根本区别。肿瘤是机体细胞异常增殖形成的肿块,具有不受控制的生长特性,甚至可能扩散到其他器官,而巧克力囊肿是异位的内膜组织在卵巢内反复出血形成的囊性结构,其生长依赖体内激素变化,不会像肿瘤那样发生远处转移。但它又有类似肿瘤的 “扩张性”—— 随着每次月经来潮,异位的内膜组织会像正常内膜一样脱落出血,这些血液无法排出体外,只能在卵巢内积聚,导致囊肿逐渐增大,甚至压迫周围组织,引发一系列不适。
这种特殊囊肿的形成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复杂机制密切相关。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会随月经周期发生增生、脱落,脱落的内膜组织与血液混合形成经血,通过阴道排出体外。但在某些因素影响下,部分内膜组织可能逆流进入盆腔,最终 “种植” 在卵巢上。这些异位的内膜组织依然受体内激素调控,每到月经期间就会出现出血,血液在卵巢内不断积累,时间久了便形成包裹性的囊肿。囊内的血液因长期无法排出,血红蛋白被分解,颜色逐渐变深,呈现出暗褐色、黏稠如巧克力酱的状态,这也是其得名的直接原因。
展开剩余56%卵巢巧克力囊肿的临床特征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进行性加重的痛经,即疼痛程度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严重,这是因为囊肿内的出血会刺激盆腔腹膜,引发疼痛,疼痛多集中在下腹部及腰骶部,有时还会放射到阴道、会阴、肛门或大腿内侧。部分患者在性交时会感到疼痛,尤其在月经来潮前更为明显,这是由于囊肿可能位于子宫与直肠之间的凹陷处,性交时的碰撞和压迫会刺激病灶。此外,约 30%-50% 的患者会面临不孕问题,主要是因为囊肿可能影响卵巢的正常功能,导致卵子排出受阻,或者引起盆腔内组织粘连,影响输卵管的正常蠕动和拾卵功能,干扰精子与卵子的结合。
诊断卵巢巧克力囊肿需要结合多项检查结果综合判断。超声检查是常用的初步检查方法,通过超声可以发现卵巢内有圆形或椭圆形的囊性包块,囊内可见细密的光点,这是陈旧性血液的典型表现。磁共振成像则能更清晰地显示囊肿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医生判断病灶的范围。血液检查中,有一种名为 CA125 的指标可能会轻度升高,虽然这一指标并非巧克力囊肿所特有,但可以作为监测病情变化的参考。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检查结果必须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才能与其他卵巢肿瘤(如浆液性囊腺瘤、畸胎瘤等)区分开来。
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症状轻重、囊肿大小以及生育需求等因素综合制定。对于囊肿较小(直径小于 4 厘米)、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先采取保守观察或药物干预,通过调节体内激素水平,抑制异位内膜组织的生长和出血,控制囊肿的发展。如果囊肿较大(直径大于 4 厘米)、症状明显,或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目前常用的手术方式是腹腔镜下囊肿剥除术,这种手术方式创伤小、恢复快,能够在去除囊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卵巢的正常组织和功能。但需要注意的是,巧克力囊肿术后复发率较高,5 年内的复发率可达 20%-40%,因此术后往往需要进行长期的随访和管理,必要时采取措施预防复发。
卵巢巧克力囊肿虽然不是肿瘤,却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特殊且常见的表现形式,对女性的身体健康和生育能力可能造成显著影响。正确认识这种疾病的本质,及时就医并采取规范的治疗和管理措施,才能有效控制症状、保护生育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对于有痛经、性交痛或不孕等症状的女性,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尤为重要,有助于实现早发现、早干预,避免病情进一步进展。
发布于:北京市配资网之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