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犹太人和帮助中国人,结果会有怎样的差异?这一问题,历史早已给出了一些启示。通过历时数千年的案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两者截然不同的回报。
首先,关于帮助犹太人,结果往往并不如人意。你可能会被要求做出更多的牺牲,甚至因为“帮助”他们而惹上麻烦。若你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向犹太人寻求援助,得到的结果可能是遭受侮辱和冷眼。与此相对,帮助中国人则会得到永恒的感激。若你向中国寻求帮助,不仅你本人,甚至你的后代,也将会收获中国社会的感恩回报。
回顾历史,曾经有许多国家帮助过犹太人。例如,古罗马曾接纳犹太人并特地为他们设立了一个专门的居住区——犹太省。然而,犹太人“报答”古罗马的方式却非常残忍。当时,犹太人在罗马国王东征时发动内乱,屠杀无辜平民,甚至剥皮食肉、将尸体喂给野兽。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巴勒斯坦等地,尽管这些地方曾经接纳过犹太人,最终却未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展开剩余77%1947年,犹太人逃亡至巴勒斯坦,寻求庇护。当时,他们的境遇十分悲惨,曾举起横幅写道:“德国人摧毁了我们的家园,你们不要摧毁我们的希望。”巴勒斯坦人出于同情,答应了他们。然而,犹太人在安定下来后并未感恩,而是急于在巴勒斯坦建立自己的国家。他们翻开《圣经》,宣称巴勒斯坦曾是“应许之地”,于是开始争夺这片土地。未获得联合国批准的犹太人开始实施暴力,屠杀平民,再次上演了历史上恶名昭彰的“屠杀”。值得注意的是,犹太民族普遍认为自己是最优越的民族,其他民族则被视为低等,因此他们认为可以毫不犹豫地进行暴力行动。
1947年,联合国通过了181号决议,规定给犹太人划出1.4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巴勒斯坦人,和古罗马曾经一样,因帮助犹太人而遭遇了暴力、屠杀、甚至是领土的侵占。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在二战期间接纳了大量犹太难民。当时,中国不仅收容了犹太人,还给了他们避难所。然而,犹太人并没有对中国的帮助表示感激,反而有一部分人试图联合日军侵略中国,甚至策划了在东北建立一个“犹太国家”的“河豚计划”。好在,由于犹太人内部意见不合,这一计划最终未能实施。如果他们成功,或许中国的帮助也会以可怕的屠杀与领土侵占作为回报。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辛德勒,这位德国商人对犹太人的帮助堪称典范。二战期间,辛德勒花费巨资,保护了数千名犹太人的生命。根据他的统计,救一个犹太人所需花费约为105.6万美元。为了保护他们,他倾尽家财、耗费钻石与首饰。战后,辛德勒由于所积累的债务困境,生活十分艰难。无奈之下,他写信向美国犹太人联合分配委员会求助,希望得到一些补偿。可最终他获得的“补偿”仅仅是1.5万美元,远远不够覆盖他为救犹太人所花费的费用。辛德勒的求助也未能得到更好的回应,最终他破产并回到德国。由于帮助过犹太人,他被德国民众视为“叛徒”,甚至被讽刺为“亲吻犹太人的猪”。辛德勒的晚年在贫困中度过,直至去世。
相比之下,拉贝的经历则截然不同。拉贝是德国的商人,被称为“南京的辛德勒”。他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20万中国人。战后,他也经历了困苦的时光。在德国,他因“纳粹”头衔而被逮捕,生活贫困,甚至一度只能给家人煮菜汤。然而,中国人民没有忘记他的救命之恩。得知他的困境后,中国民众为他筹集资金,向他提供帮助,并邀请他前来中国养老。在拉贝去世后,中国不仅为他修缮了墓地,还把他的墓碑送到了南京江东门纪念馆,进行长期维护。
中国对待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始终怀有感恩之心。在拉贝的后代因疫情求助时,中国再次伸出援手,提供了紧急的医疗物资。这一切无不彰显着中国人对帮助过自己的人的深深感激。而这与犹太人以“以恨报德”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从历史的角度看,犹太民族与中华民族的不同态度有着根本的文化差异。犹太民族长期流离失所,优越感强烈,往往把他人的帮助视作理所应当,甚至期待更多的回报。而中华民族从不认为自己优越,我们更注重道德、感恩和对他人的包容。对于帮助过自己的国家与个人,中国会永远心怀感激,竭力回报。
这两种民族的结局,不仅仅是历史的巧合,它们与各自的文化特质密切相关。正如中国老话所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果。欲知后世果,今生做者因。”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网之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