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卓嘉措
大家好,我是西藏分社记者洛卓嘉措。
各位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让你在海拔4500米进行一次连续72小时的采访是什么感觉?在那72小时里,你要回应境内外舆论、要承受高寒缺氧的压力、要寻找突发事件的核心问题,而时间不会等你做好准备。我要讲的这个故事发生在今年1月7日,在那72小时里,我在喜马拉雅山脉下见证了中国速度和中国温度。
那是原计划新春走基层的前一天,上午9点,我的手机突然发出刺耳的预警,当地震波传导到拉萨时,我看到手机上红彤彤的“6.8”,那一刻,我意识到,该出发了。
我一边打电话给有关部门,一边把衣服和设备往包里丢,只想尽快赶到现场,这是一次突发事件,每争取一秒都能为信息采集提供更多可能。
地震发生后1小时,我随分社第一批报道团队赶往距拉萨500公里外的震中——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措果乡。一路上,我们不断进行电话采访,希望得到震中的第一手信息,我们超越了救援的车辆、超越了送物资的车队、超越了震后浑浊的河水和倒塌的废墟,最终在下午3点成为了第一批进入震中区域的中央驻藏媒体。
展开剩余80%2025年1月7日,洛卓嘉措在定日地震现场采访民兵。
接近现场,是记者的使命。当我们赶往震中的时候,路上的石块都还没清完,我们只能自己清出一条道路。我们在地图上循着GPS坐标尽可能贴近震中的位置。现场没有人接应,我们就在路边寻找一切机会获取信息。也就是在震中的废墟中,我和同事们在现场录制了出镜视频,发出了我社在此次地震中的第一条自采视频。
基本了解情况后,我们马不停蹄赶到受灾最严重的定日县长所乡古荣村。当我们赶到时,救援人员和村民们正在将遇难者遗体移至专门的帐篷。在那里,我听见哭声、听见干部的呼喊,甚至还能听见帐篷里酥油灯燃烧的滋滋声。
我在震区碰见的顿珠次仁,是定日县的一名民警,从早上10点开始就参与了古荣村的抢险救援。我见到他时,他灰头土脸,手上全是沙土。在采访中我得知,由于来不及寻找工具,那一天他所在的小组用手刨出了17名受困人员。
他的眼里满是疲惫,一直到了夜幕降临仍在一线坚守。 那个晚上,气温低至零下13摄氏度。陆续运来的帐篷和被褥让受灾群众温暖度过了震后第一夜。
不过,也有很多人彻夜未眠。
次仁平措,古荣村的村党支部书记。凌晨3点,我终于见到了这位村里的“一把手”。他正带着干部一间间地查看帐篷、暖炉和群众的精神状态,表情无比坚毅。可当我们的采访逐渐深入,这个藏族汉子哭泣了。
我需要告诉各位一件小事:仅仅在几小时前,我在村子里碰到他的妹妹,当我向那位阿佳打听村党支部书记时,她说:“我不认识那个人。”
那会儿我才知道,这原来是一句气话。寒夜里,听着次仁平措的啜泣,看着他胸前的党员徽章,我感受到那枚党徽的背后,是用对亲人的亏欠换来的一心奉公。这份取舍,恰是共产党员在灾难中的精神坐标。
那个晚上,我走入群众的帐篷,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难。在那里,我遇到了无数英雄的“平凡人”……把帐篷让给群众的特警,深夜免费发放热食的回族同胞。还有一件我印象深刻的小事,那天晚上,我给了一名小女孩一个小小的士力架,但她却没有独享,而是将它打开递给了在一旁情绪低落的母亲。
这是一群多么可爱的同胞啊!
那是震后的第一个夜晚,地震过去不到二十四小时,救灾车辆已挤满道路,街边的供餐点热气腾腾,四面八方的救援力量正向震中汇集。所有人都想着为震区群众做些事,而我们,则在措果乡的彩钢房里彻夜写稿。不时的余震让钢与玻璃发出剧烈摩擦声,似乎随时要倾倒,它试图吓跑我们,但作为记者,在消息发出前,谁又会在意大地的咆哮呢?
当天,许多同事彻夜未眠,地震后24小时,我们便发出了数百条各类稿件。随后,我们看见了震后48小时起建的板房,见到了震后第三天开设的托育班,见到了堆积如山的各类物资和救灾力量。那些日子里,我们见证了废墟上的勇毅、坚韧与希望。
震后一个月,恰逢春节,也是震区群众过西藏农家新年的日子,我再次去到震区,那时,群众已在板房得到安置,我遇见了他们的新生活。
按西藏传统,出了丧事后不会大操大办过节,所以,那个节日最大的声响来源于平整土地的机械,来源于这里即将兴起的新居。废墟已经清理完毕,帐篷变成了板房,炊烟袅袅,各家各户煮着羊头、熬着“古突”,静静迎接着农家新年的到来。
在一个晴朗的早晨,我在古荣村再次见到了顿珠次仁,他正拿着洗漱工具,刚洗完脸,有种惬意的慵懒感。那时他已经成了古荣的驻点民警,我问他最近的工作是什么,他打着哈欠告诉我:“这段时间还好,但重建工人进来以后我们的工作就会多起来了。”
春节的那几天,我们和震区群众一起吃“古突”,帮着干部往板房里搬新家具。那个农家新年,震区的一切重新生长。
2020年珠峰测高报道期间,洛卓嘉措(左一)在海拔6700米的珠峰北坳冰壁前展示社旗。
脚下有泥,笔下才有光。从郭超人社长攀上6600米的海拔,到如今的我们出现在每一个现场,发掘、见证、记录。每一代记者有每一代的使命,而要完成使命,需要我们拥有自己的力量。于我而言,这种力量是在珠峰攀登6500米高度的脚力;是在丁青泥石流现场挖掘真相的眼力;是走在边境线思考历史与未来的脑力;更是在从事记者职业的每一刻,将所思所想落在纸上的笔力。
2022年西藏疫情期间,洛卓嘉措在方舱医院采访。
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高原,你看到、听到得越多,才知道自己了解得很少。只有用心用情扎入这片土地,才能真正感受千百年的厚重,才能倾听到人民的心声,才能把准时代的洪流,才能写好历史的底稿。
今年3月,藏历新年前夕,我又一次去到了古荣村。在安置点的人工草坪上,我看到地震当晚那位眉头紧锁的母亲正平静地晒着太阳,我走入一旁的临时课室,那个熟悉的小女孩跑过来,抱住我的腿,大声叫着:“你又回来了!”
我自认这是一名记者所能获得的最朴素也最到位的评价。
是的,我回来了,记者总要扎回一线。
如今,西藏即将迎来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典,不久之后,震区群众即将搬入宽阔明亮的新房,我想,也是时候再回去一趟,看看那里新的样子了。
发布于:北京市配资网之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